“极客时间”《DDD 实战》课程笔记 (三)分层架构与微服务「重要」

发表于2020-02-20,长度2468, 146个单词, 7分钟读完
Flag Counter

这是一系列学习笔记,对象是 极客时间 上面的收费课程 《 DDD实战 》。上一篇笔记介绍了领域事件的使用,这一篇记录一下关于分层架构的知识点。

大家搞网络开发都不是一年两年了,对MVC分层架构都非常熟悉。这是一套面向过程的设计,是一套好的设计;但和领域分层还不能相提并论。

下面是DDD的分层设计图,从上到下依次是:用户接口层、应用层、领域层和基础层。下面来逐一介绍每一层:

用户接口层

用户接口层负责向用户显示信息和解释用户指令。这里的用户可能是:用户、程序、自动化测试和批处理脚本等。

应用层

应用层是很薄的一层,理论上不应该有业务规则或逻辑,主要面向用例和流程相关的操作。

但应用层又位于领域层之上,领域层包含多个聚合,应用层可以协调多个聚合的服务和领域对象完成服务编排和组合。此外,应用层也是微服务之间交互的通道,它可以调用其它微服务的应用服务。

应用服务是在应用层的,它负责服务的组合、编排和转发,负责处理业务用例的执行顺序以及结果的拼装,以粗粒度的服务通过 API 网关向前端发布。应用服务还可以进行安全认证、权限校验、事务控制、发送或订阅领域事件等。

注意不要将本该在领域层的业务逻辑放到应用层中实现。因为庞大的应用层会使领域模型失去焦点,使微服务演化为传统的三层架构,业务逻辑会变得混乱。

领域层

领域层的作用是实现企业核心业务逻辑,包含各种校验手段。

领域层主要体现领域模型的业务能力,它用来表达业务概念、业务状态和业务规则。领域层包含聚合根、实体、值对象、领域服务等。业务逻辑主要是由实体和领域服务来实现,其中实体会采用充血模型来实现所有与之相关的业务功能。实体和领域服务在实现业务逻辑上不是同级的,当领域中的某些功能,单一实体(或者值对象)不能实现时,领域服务就会出马,它可以组合聚合内的多个实体(或者值对象),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。

基础层

基础层是贯穿所有层的,它的作用就是为其它各层提供通用的技术和基础服务,包括第三方工具、驱动、消息中间件、网关、文件、缓存以及数据库等。主要还是提供数据库持久化。

基础层包含基础服务,采用依赖倒置设计实现应用层、领域层与基础层的解耦。比如说,在传统架构设计中,由于上层应用对数据库的强耦合,很多公司在架构演进中最担忧的可能就是换数据库了,因为一旦更换数据库,就可能需要重写大部分的代码,这对应用来说是致命的。那采用依赖倒置的设计以后,应用层就可以通过解耦来保持独立的核心业务逻辑。当数据库变更时,我们只需要更换数据库基础服务就可以了,这样就将资源变更对应用的影响降到了最低。

从这一点能够看出来,mybatis就是典型违反DDD原则的

DDD分层架构设计原则

每层只能与位于其下方的层发生耦合。 ——《实现领域驱动设计》

任何层只能访问下方的层。那是可以访问下面任意一层呢还是只能访问直接相邻这下面的一层,分别代表了宽松架构和严格架构。

建议使用严格架构。在严格分层架构中,领域服务只能被应用服务调用,应用服务只能被用户接口层调用,服务是逐层对外封装或组合的,依赖关系清晰。而在宽松架构中,领域服务可以同时被应用层或用户接口层调用,服务的依赖关系比较复杂且难管理,甚至容易使核心业务逻辑外泄。如果领域层中的某个服务发生了重大变更,那该如何通知所有调用方同步调整和升级呢?但在严格分层架构中,你只需要逐层通知上层服务就可以了。

架构演进

随着业务的变化,领域模型也会变好,领域模型的变化会影响微服务的功能和边界。那如何实现领域模型和微服务的同步演进呢?

微服务边界演进

领域模型中对象的层次从内到外依次是:值对象、实体、聚合和限界上下文。聚合的重组或拆分,就会引起业务模块和系统功能的变化了。

我们结合上图,以微服务 1 为例:

  • 当微服务 1 中聚合 a 的功能经常被高频访问,以致拖累整个微服务 1 的性能时,可以把聚合 a 的代码从微服务 1 中剥离出来,独立为微服务 2。这样微服务 2 就可轻松应对高性能场景。
  • 在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微服务 3 的领域模型有了变化,聚合 d 会更适合放到微服务 1 中。这时就可以将聚合 d 的代码整体搬迁到微服务 1 中。如果在设计时已经定义好了聚合之间的代码边界,这个过程不会太复杂,也不会花太多时间。
  • 在经历模型和架构演进后,微服务 1 已经从最初包含聚合 a、b、c,演进为包含聚合 b、c、d 的新领域模型和微服务了。

微服务内的演进

这个比较简单,以上图为例。

在服务设计时,不一定能完整预测有哪些下层服务会被多少个上层服务组装,因此领域层通常只提供一些原子服务,比如领域服务 a、b、c。随着系统功能增强和外部接入增多,应用服务会不断丰富。有一天发现领域服务 b 和 c 同时多次被多个应用服务调用了,执行顺序也基本一致。这时可以考虑将 b 和 c 合并,再将应用服务中 b、c 的功能下沉到领域层,演进为新的领域服务(b+c)。这样既减少了服务的数量,也减轻了上层服务组合和编排的复杂度。

从MVC到DDD

MVC 是单体服务的架构,其实和DDD分层差不多,只是不同要素分布在了不同层中。

三层架构向 DDD 分层架构演进,主要发生在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。

DDD 分层架构在用户接口层引入了 DTO,给前端提供了更多的可使用数据和更高的展示灵活性。DDD 分层架构对三层架构的业务逻辑层进行了更清晰的划分,将业务逻辑层的服务拆分到了应用层和领域层。应用层快速响应前端的变化,领域层实现领域模型的能力。

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数据访问层和基础层之间。三层架构数据访问采用 DAO 方式;DDD 分层架构的数据库等基础资源访问,采用了仓储(Repository)设计模式,通过依赖倒置实现各层对基础资源的解耦。仓储又分为两部分:仓储接口和仓储实现。仓储接口放在领域层中,仓储实现放在基础层。原来三层架构通用的第三方工具包、驱动、工具栏、Config 等通用的公共的资源类统一放到了基础层。

其实MVC向 DDD 分层架构的演进,体现的正是领域驱动设计思想的演进。

Written on February 20, 2020
分类: dev, 标签: ddd
如果你喜欢,请赞赏! davelet